让齐王率军在前面消耗,跟北燕拼个筋疲力尽,两败俱伤。再出动关中军队去收割。

  这个主意简直是出在李源的心里了。

  李四所代表的江淮集团,目前跟大唐朝堂的主要势力,也就是关陇大族,是泾渭分明的。

  即便李四本人是关中人,是陇西李氏,大唐皇帝的嫡子。

  但他的根基却是在两淮。

  其手下的军队,虽然有部分出自关陇的将领,但大多都是中原、江淮、青兖等地。

  出主意的宰相裴弘德,出身闻喜裴氏,虽然是河东大族,但实际上早就成了关陇一员。

  诸如柳氏、薛氏也全都是如此。

  所以站在裴弘德的角度讲,他所在的利益集团是不会愿意看到齐王上位的。

  现在整个陕县以东,又都在齐王的控制下,长此以往,定然是会形成以齐王为首,包括中原、江淮、青徐等地的世族豪强所形成的利益集团。如果让齐王坐上那个位置,那么大唐势必会把重心向东便宜。

  而在朝堂宰相的角度看,一个实力雄厚的藩王,同样不利于朝局稳定。

  所以不管于公于私,裴弘德的立场都是一样的,不希望看到齐王势力太大影响朝堂,同时也不希望他能成功的夺嫡坐上那个位置。

  不过齐王李元徽还是李源的嫡子,备受信重,你让他直接出手削藩,比较难。

  因为这样会造成内讧,洛阳那边的也不是什么善茬,在这种天下还未一统,还有强敌在外的情况下,内斗一定要注意尺度。

  而这种光明正大的阳谋,反而是比较适合当今局势的。

  所以李源觉得裴弘德所献之的方略,恰到好处。

  这样一来,让内忧和外患同时解决,而他坐收名望,大唐也能完成天下一统。

  同时,他也不会跟老四产生过大的矛盾,而造成父子对立。

  虽然想要削老四的势力,但李源可是从没想过对这个儿子不利,包括秦王也是如此。

  毕竟为了大唐日后考量,不管谁当皇帝,一个拥兵十万,雄踞一方的齐王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大难题。

  除非那个人是齐王自己。

  但若是齐王上位,关中的大族,也就是大唐最根本的股东们又肯定不会同意。

  这就是很难办。

  李元徽尚不清楚李源和裴弘德所商议的事,更不知道自己成了目标。

  不过就算知道,也不会太过在意。

  崤函道的东西两端,长安和洛阳,其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但也看做是两大集团的符号。

  山东士族,和关陇世家。

  这里的山却不是太行山或者泰山,而是指崤山以东广大范围内的门阀士族,主要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与琅琊颜氏、兰陵萧氏、河东裴氏.

  没错,陇西李氏是关陇世家,但同样也被认为是山东士族的一员。

  但关陇世家,则更多是鲜卑慕容氏入主中原以后的武勋世家,其中有汉人士族,如京兆韦氏、杜氏、武功苏氏,扶风窦氏、马氏,但更多是以鲜卑豪族为主。

  包括宇文氏、陆氏、穆氏、娄氏、段氏、万俟氏、若干氏、独孤氏、于氏,以及慕容氏。这些家族在军中盘根错节。

  而山东士族之中,如河东的裴氏、柳氏、薛氏等家族,扎根京兆也许久了,所以也被接纳为关陇内部。

  目前的李唐来说,朝堂上的官员和军中的将领,其实是关陇豪门为主,但仍旧有大量的山东士族在其中。

  但双方在慕容氏入主这几十年间,已经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合流,其实是能够共存的。

  不过因为清河崔、范阳卢、赵郡李这几个名满天下郡望大族,目前都在北燕的治下,所以山东士族在朝堂上并不如关陇豪族来的强势。

  如果李元徽有山东士族的支持,还好说些,但他的最大问题是其麾下军队都是江淮豪强和布衣出身的将领,这就决定了双方的对立。

  因为江淮之前,可是几乎正经的士族都少见。这地方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南北争衡时候的战场,民风彪悍,但大的士族是需要文化传承的。

  所以淮河以北,有陈郡谢氏,谯郡桓氏,汝南袁氏,周氏,颍川陈氏,荀氏,郭氏,庾氏。

  长江以南,也有顾陆朱张,吴兴沈氏这些江左冠姓,虽然可能起家于武事,但最后却都成了有家学传承的士族,即便是不及中原和山东士族名声显赫,但终究也算是士族。

  只有江淮这个地方,不是没有读书人,但却没有什么名门望族扎根于此。

  而李元徽真正起家的地方,也就是江淮。

  其麾下最核心的军队,现在隶属于左右骁卫,主要兵员就是来自就是淮南一带的三郡之地。

  其中最显赫的也就是乌程侯张家,目前也算是外戚了,虽然家主在前朝就封侯了,但也就是地方豪强,盐商家族,算不上是什么名门,更不用谈什么郡望。

  除此之外,不论是瓦岗降将,还是徐州义军,其主要的成分也都不是泥腿子出身。

  所以实际上,李元徽麾下的将领,除了段氏兄弟、娄浚、几个宗室兄弟和窦氏表兄弟,还有关中豪门于氏出身的于仲亨,洛阳独孤氏的独孤颍,前朝宗室的慕容无忌和慕容三藏等十数人之外,全都是寒门。甚至寒门都不算,因为连门都没有。

  老朱之前是和尚,常雁衡、刘聚是盗匪,徐乾德,汤颌等人都是农夫,殷拱、周本等人是豪强,张家兄弟是盐商

  而这点,是高门显贵们不支持齐王的底层逻辑。甚至是比礼法、地域还要重要的因素。

  经历十年风雨的李元徽,当然也想的明白。他若是跟李源一起兵,就算是鞍前马后,任劳任怨,甚至冲锋陷阵,都换不了如今的功业和班底,就算更容易能被关陇豪族接受,也不可能在威望和功绩上超过二哥三哥。

  到时候这些豪族还是一样,不会支持自己

  此刻,李元徽披着狐裘,戴着毡帽,跟着二哥三哥三人并驾齐驱。

  兄弟三人有说有笑,身前是开路的护卫,身后是三人的亲随近卫,李源的车架则在不远处。

  跟裴弘德商量过事情的李源掀开帘子看了看,离得老远就能听到老四和老三在说笑。

  晋王李玄庆一向被人称之为雄毅寡言,唯独跟自己的几个兄弟姐妹面前,从来都是有说有笑。

  李源看着这说话的老三和老四,还有一旁不说话却面对笑意的老二,感叹道:“自古帝王家皆兄弟相疑,但朕这几个儿子.”

  “他们这么好的兄弟,以后不会再有了。”

  (本章完)

  1秒记住官术网网:tbxsw..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灵龙看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最新章节,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官术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