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语博大精深,“大家跟我上”和“大家给我上”绝对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苏东坡是什么人?北宋文人、文豪,虽然是个大喷子讲话不好听,但也是文坛表率,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那是进士!

  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的时代,是宋代士大夫们最高光的时刻,不少厢兵都被称为贼配军之类,那不是说所有厢兵都是贼配军,但当时的社会风潮,就是不一般的重文轻武。

  他那样的士大夫,在洪水来临时竟然招呼着程龙和阿龙手下众多厢兵,跟着他一起上??

  那种场面震撼度,绝对是超越了无数厢兵心理极限的,稀里湖涂,脑子一热就跟着苏轼一起上了,抗洪嘛,迎着越来越高涨的大水紧急修堤坝,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身后的徐市古城。

  电影进展到这里,也出现了大特效镜头,镜头就是雨天里,展示奔腾的河水犹如蛟龙一样兴风作浪,穿过一条河道,还在某处决堤,大水呼啸着淹没一眼望去望不到边的良田。

  镜头里,更有一处古代封建村落,土质建筑在大水冲击下快速垮塌,被淹没,更有人惊呼着跳上砖墙房顶,爬上树顶避难,也有人逃避不及被洪水淹没。

  高级特效一下子惊的戏院里鸦雀无声。

  过了几十秒,当镜头转移到徐市城下,苏东坡也是雨天里,一身泥水不管脏乱,带着大队伍,和时间赛跑,和洪水赛跑筑堤坝,那真是看的观众心里急得不行,慌得不行。

  哪怕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在徐市抗洪是成功了的。

  但是……当这样的画面展露在大荧幕上,还是吓得不少人心里直发抖啊,很多人都想问特效是怎么拍的了,拍的太真实,太吓人了。

  有些镜头是航空俯拍大河在洪水中直流而下,冲击淹没一切,也有些镜头是直对着铺天盖地的大水拍的,就像是带入了第一视角。

  流畅切换中,真看的不少人心里发抖。

  这些,付出了很多经费。

  首先是梅雨季上游刻意关闸,存水,再在有需要的时候大放闸,让河水奔腾像是发洪灾一样,而冲破堤坝的戏份,都是故意挖掘的,临时在几百亩农田中,修建了一个宋代外观的村落。

  跳上房顶和爬上树的自然是演员。

  被洪水冲走卷走的?那是道具假人。

  整部大特效不多,也就徐市抗洪最大,特效基地自然也想做到最好,实拍的内容加上后期超算渲染、处理,自然变得更宏大,更吓人。

  而在观众们心态紧绷着的时候,镜头又瞄准了徐市城内,众多想提前逃离的乡绅、宗族大人物们,站在雨中被人撑着伞避雨。

  这些大部分是配角龙套,但也有观众们很眼熟的金牌绿叶们。

  毕竟,梁嘉辉、程龙、洪琻宝、元标、林正瑛云集的大戏大剧组,太不缺配角了。

  众多老牌绿叶都是一脸复杂,心情太复杂了,盯着前方苏轼和大头兵们一起抗洪抢修堤坝的画面,看着看着,也总算有乡绅表率,一举手臂对左右道,“乡亲们,给我上啊,苏知州在前线抗洪修堤,还不是为了保护我们徐市百姓??”

  另一位老乡贤也是挥舞着手臂怒吼,“梁家子弟,给我上!帮苏知州打下手!”

  他们都是喊得给我上,让听到这些号令的徐市百姓很有点怪异感,看看“乡绅乡贤”,再看看前方跟我上的苏东坡?

  对比真的太强了了!

  但是,苏轼的确是在帮徐市百姓抗洪啊!他是知州!都能做到这一步?大家还等什么?

  接下去就是一群群徐市百姓,壮丁们,冒着雨冲出城墙,喊着号子一起抗洪了。

  直到,紧急修筑的堤坝终于建好,城外汇聚的雨水虽然涨的更高了,但堤坝还是牢牢锁住了这些水龙。

  一夜过去,晴天来临,阳光照耀在堤坝以及背后的徐市城墙?

  无数百姓壮丁都是乐的笑开颜,大家的脸都很花,衣装也很破烂,可那种安稳安全了的精神劲头,真是……

  当镜头照耀到程龙这个一身泥垢的武官身上,阿龙果断大踏步走向苏东坡,到了面前就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多谢知州活徐市全城……”

  他的话都没说完,苏轼就大笑着打断,把他拉了起来,“我还是喜欢你最初时,即战战兢兢,又带着一点桀骜不驯的摸样。”

  阿龙懵逼的一脸凌乱。

  直到苏轼起身走下堤坝时,一路走过,厢兵和百姓壮丁也是呼啦啦跪了一地,有的是单膝抱拳行礼,有的是双膝跪地大喊多谢知州保家救命之恩。

  苏东坡一路也不多说什么,走下堤坝后才冲着程龙招呼,“姓王的,以后少吃点空饷少喝点兵血,赶紧回去休息一天,明天跟我一起出城,救灾!

  一大群厢兵唰的看向了程龙,阿龙又是一脸的恶心和难受。

  我特么就算吃空饷喝兵血,你真的合适这么光明正大的说出来?他身为徐市厢兵届的老大,就不能有一点点面子了?

  姓苏的嘴这么臭……为什么不被一撸到底啊!

  凭什么?就凭他有个好弟弟?

  阳光总在风雨后,徐市抗洪成功,苏轼身为知州,又快速出城带着大队伍救灾救难起来,场面镜头拍的特别阳光,特别亮,很有治愈感。

  第一个高朝,就这样走向尾声,接下去是苏轼调离徐市,无数百姓自发相送,也是这时,林正瑛跑来,投奔苏轼当他家丁了。

  在跟着乌台诗桉爆发,无数早就看苏轼不顺眼的人,主要是被他喷的难受的人,各种想方设法想要搞死他,甚至连宋代不杀士大夫的传统都要打破,就是想搞死老苏。

  关键时刻,好弟弟救命……

  电影进展到40来分钟,才是苏轼带着林正瑛等家丁们南下杭城,第二次去杭城为官,一路上带头的林正瑛都不止一次私下里叹息,“老爷这么好的文曲星下凡,怎么就长了张嘴呢?”

  这一路就开启了饥荒、瘟疫、大旱等剧情。

  得益于群演们的付出,得益于华夏基建不管修什么都特别快,也好看,还有有演技的绿叶配角团的奉献。

  苏轼在杭城救灾、平瘟疫、以工代赈等等手腕,快刀斩乱麻一样,平了混乱。

  苏轼来了,太平就有了!

  平过荒与难,苏怼怼再次上线,拉着杭城厢兵武官洪琻宝,带队治理西湖的大业。

  洪琻宝遭遇和程龙一样,没少被怼的怀疑人生,这次苏轼怼他不是吃空饷喝兵血,而是怼红胖子好色……写诗怼,编童谣怼,怼完了还要三毛跟他一起干实事。

  电影第二幕高朝之后,是苏轼一路用嘴闯祸,闯了大祸实在摆不平就隔空招呼好弟弟救命!

  直到海南儋州,这里被怼的是元标,元标其实黑点不多,北宋时代的海南就是被流放的最终地了,阿标在这里,就是怕老婆,然后被老苏各钟当面调侃讽刺,把他和陈季常并列在一起。

  电影最后是60多岁的苏轼在儋州,流传下来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

  那属于是把一片荒芜的儋州某些区块,南泥湾大建设一样,发展出了井井有条的事物。

  最后一段剧情,就是从无到有大建设了。

  画面落幕,化了老年妆的梁嘉辉都是一脸老人斑,站在一望无边的水田里仰天大笑。

  电影没有描述徽宗继位后,为苏轼平反,大赦他北上,从而死在路上的一幕,那个没必要,就最后一幕,一个开心的老农看着满地庄稼快成熟了的喜悦感,就足够了。

  一场观影结束,竹社老吴带着大洋马临时女友梅丽莎走出戏院,他自己琢磨了几分钟,才开口,“梅丽莎,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就说你最直观的感受?”

  梅丽莎也是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很搞笑,很充实。”

  “虽然没有警匪大片的枪战、飙车,俊男美女等镜头,但是看苏轼怼人特别欢乐,怼到惹不起的人时,那家伙向弟弟求救又特别好玩。”

  “还有众多被他怼的人,一脸想暴打他杀了他的表情,却无可奈何的样子,太好玩了,这是喜剧啊。”

  “不过另一方面,不管初期抗洪,赢了,还是中期抗旱、救灾以及疏浚西湖,也都赢了,最后更开荒开创一片新天地,感觉又赢了!”

  “这种连续赢下去的感觉,特别有味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

  如果梅丽莎看过未来的互联网大网文群体,就会知道,那是属于种田流的喜悦和快感。

  种田流也有很多人喜欢啊,看着很开心,本质上,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讲述,有付出就有收获,有努力就有回报,和讲的励志鸡汤感是一样的。

  无非是是剧本,是戏剧呈现。

  但这一部基本是抄的史实,轻量化改变和艺术加工。

  竹社老吴扬天长叹,“你都能说出来这么多东西,证明要大火啊,嘉辉可是又多了一部杰出的代表作。”

  ………………

  新的一天。

  赵东淮坐在亚视办公室,就见邱淑珍开心的走来,“老板,火了啊,昨天内地,一天就破8000万票房了,这绝对是之后,最强的大片了。”

  “昨天才是周五,今天周六和明天周日,岂不是有希望单日破亿了??”

  赵导哑然失笑,“正常,东坡治水电影大爆,无数观众影迷都是冲着程龙、元标和梁嘉辉的号召力去的,只要口碑不崩,持续下去,不是没希望成为内地第二部冲击十亿总票房的电影。”

  阿珍笑着放下一沓子报纸,“何止口碑不崩?这部电影口碑感可太好了。”

  赵东淮扫了几眼,全是九龙日报、天天日报、星岛日报等等夸赞这部电影的影评文章。

  “震惊,我从来没想到过,苏轼竟然是那样的东坡先生!”

  “梁嘉辉的喜剧感越来越震撼了,庆贺嘉辉哥在之后,又重新演绎了从未有过的苏轼新形象!”

  “梁嘉辉一个人镇压七小福!

  “弟弟救我?!

  万子良面对这样的哥哥,一生都在捞哥哥也太碎三观了!”

  “这绝对不是我印象中的唐宋八大家之二!”

  ………………

  匆匆观览,就是一个接一个夸着梁嘉辉的演技,以及夸的本子好,质量优!

  其实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个影视项目描述到了苏东坡这位大文豪,原轨迹1995年才有内地演员出演电视剧,给大众描述了北宋文豪的故事。

  反倒是苏东坡怼人一生的故事里,被怼过的陈季常,河东狮吼的大名,早在明代就有相关戏剧出现了!

  真的,一部大电影,给演的喜剧氛围爆炸,种田收获感十足,有付出就有回报的鸡汤味扑出屏幕而来。

  一群明星也都是有演技有号召力的标志……就是客串苏辙的万子良,那也是把弟弟救哥哥,一次次的,表演出了十几种不同的心态、表情和心路历程的。

  这要是互联网大时代,估计第二天就有万子良的表情包组合横扫网络了。

  这部电影,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卖座还是不差的。

  不过到了现阶段,东亚东南亚卖埠……已经没有大马和星家坡了,去年7月份泰国正大集团谢生,第一次送来100家万家院线,紧随其后是郑氏的尚泰集团补了100家。

  邹汶怀、雷觉坤等等也是去年7月就开始呼朋唤友,走关系的,赵东淮本身也没闲着,他虽然没有去过大马和星家坡,但隔空发展一些九头蛇成员不难啊。

  关键位置多来几个九头蛇,事情会好办很多很多。

  持续到现在,星家坡15家万家综合商超,大马50家万家综合商超,已经建好了。

  包括全新的65家戏院,不过这65家戏院,都是八厅了!等于赵东淮在两地多了520块大荧幕,大马和星家坡只有泰国的一小半大荧幕??

  星家坡常驻人口310万,大马则是1800万人,加起来还没泰国一半多,大马和星家坡相加,就是700多万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灵龙看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港娱的人生模拟器,港娱的人生模拟器最新章节,港娱的人生模拟器 xbiquges.com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